新闻中心 分类>>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2025-09-24 21:19:07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静谧的图书馆一角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,这位曾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褪去比赛服,换上简约的学院风毛衣,专注地翻阅着经济学文献,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象牙塔,她完成了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人生转场。

"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在运动巅峰期选择求学之路。"费若秋微笑着将额前的碎发别到耳后,这个动作还保留着击剑运动员特有的优雅姿态,"其实体育和学术从来不是二选一的命题,而是相辅相成的旅程。"

剑道上的思考者

费若秋与击剑的缘分始于初中时期,当时身高臂长的她被教练选中练习重剑,从此与这项被称为"物理象棋"的运动结下不解之缘,2018年,年仅19岁的她远赴法国接受训练,在这个击剑强国淬炼技艺。

"在法国的日子塑造了我的竞技风格和思维方式。"她回忆道,"法国击剑注重战术设计和临场应变,每场比赛都像是在解一道动态数学题。"这种对战术思维的强调,让她逐渐意识到体育竞技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共通之处——都需要精准的分析能力、创造性思维和坚韧不拔的毅力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2023年,在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的费若秋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:申请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业。"运动员的职业生涯是有限的,但求知的道路没有终点。"她说这话时眼神坚定,仿佛又回到了决定胜负的赛点上。

象牙塔里的新挑战

哥大的学习生活对费若秋而言是全新的挑战,她坦言最初几个月过得相当艰难:"上午还在研究宏观经济模型,下午就要进行高强度训练,晚上还要完成阅读作业,时间管理成了我最需要掌握的技能。"

她独创了一套"击剑时间管理法",将每天的时间划分为15分钟一个的"回合",就像击剑比赛中的每局比赛一样,每个回合都有明确的目标和策略。"这种方法是竞技体育给我的礼物,"她解释道,"击剑教会我在压力下保持专注,在有限时间内做出最优决策。"

经济学专业的选择也与她作为运动员的经历密切相关。"体育产业本身就是个巨大的经济体,从赛事运营到运动员价值开发,都离不开经济规律的运作。"她希望将来能运用所学知识,促进中国击剑运动的发展。

双重身份的平衡之道

尽管已经暂时离开职业赛场,费若秋仍然保持着严格的训练计划,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教练多次邀请她加入校队,但都被她婉拒了。"我选择以不同的方式保持与击剑的关系,"她说,"现在击剑是我思考的媒介,而不是竞争的目标。"

每天清晨,当大多数学生还在睡梦中,费若秋已经在体育馆里进行训练,她的日常安排精确到分钟:5:30起床,6:00-7:30训练,8:30上第一节课,下午完成课业后还会进行体能训练,周末则用来复习和预习课程内容。

"有人说我过着双重生活,但实际上这两个身份已经融合在一起。"她笑着说,"研究博弈论时,我常常想到击剑战术中的策略互动;分析数据模型时,又会联想到比赛中的统计规律。"

未来的规划与展望

谈到未来,费若秋有着清晰的规划,她打算毕业后继续深造,将体育管理作为研究方向。"中国击剑运动正处于快速发展期,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管理的人才,我希望能够搭建起中西击剑交流的桥梁。"

她特别关注青少年击剑教育问题:"在法国,击剑是培养青少年专注力和策略思维的重要手段,我希望将来能推动击剑运动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的普及,让更多孩子从中受益。"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尽管学业繁忙,费若秋仍然关注着国际击剑赛事的动态,她偶尔会应邀为体育媒体做赛事评论,从专业角度解析比赛战术。"击剑永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部分,只是现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。"

从剑道到校园,费若秋的转型之路展现出现代运动员的多元发展可能,她认为,运动员的身份不应该成为个人发展的限制,反而应该是开拓更多可能性的基础。"体育训练赋予我们的毅力、专注力和抗压能力,在任何领域都是宝贵的财富。"

采访结束时,费若秋收拾好书本,准备前往下一堂课,看着她融入哥大校园中步履匆匆的学生人群,你几乎认不出这就是那个曾在剑道上锋芒毕露的运动员,但当她回头告别时,那挺拔的身姿和坚定的眼神,依然透露着击剑运动员特有的气质——优雅、精准且充满力量。

在体育与学术的交汇处,费若秋正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一段独特的旅程,证明人生的赛场从不限于一条剑道,而追求卓越的精神可以在任何领域绽放光芒。

搜索